《新華日報》頭版關注:連云區勇闖海洋經濟“無人區”
- 時間:2025-07-15 11:12 來源:新華日報 閱讀次數:
7月14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發《擬穴青蟹首次跨過長江育種,無人巡邏艇航行誤差小于1米……連云區勇闖海洋經濟“無人區”》,聚焦連云區海洋產業經濟向深遠海養殖、遠洋捕撈邁進,延長產業鏈,持續迭代升級。
不久前,連云港市連云區宿城街道的連云港科發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里,全國首批在長江以北規模化繁育的擬穴青蟹苗種出塘。比綠豆還小的蟹苗呈灰褐色,揮動著細小的螯足,在水中歡快地游弋。
“長江口是擬穴青蟹自然分布的最北端。北方也有養殖,但苗種只能從南方購買,運輸途中損耗很大。去年,我們和區科技鎮長團成員、寧波大學劉磊研究員的團隊達成合作,得到全程的技術支持,試驗南蟹北繁。”公司總經理夏加虎激動地說,僅依靠48只越冬種蟹,就培育出200萬尾優質苗種。“青蟹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很受養殖戶歡迎,一只蟹苗賣價大約0.35元,市場前景很好。”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山海相擁,港島環抱,連云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早在2021年,連云區委就提出“矢志向海圖強 賡續藍色夢想”,吹響了進軍海洋、經略海洋的號角。積極響應科技興海、產業強海號召,連云區在傳統海洋漁業和新興海洋產業領域不斷探索創新。2024年,連云區實現海洋經濟生產總值188.3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8.3%。
海洋漁業在連云區的海洋產業中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活力,從近海捕撈到近海養殖,如今再向深遠海養殖、遠洋捕撈邁進,延長產業鏈,持續迭代升級。
“我們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推進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大新品種養殖、新技術的引進和開發力度,推廣壇紫菜與條斑紫菜輪養、三倍體牡蠣延繩式掛串平養、貝藻參鮑生態健康養殖等新技術,進一步改善海域生態環境,提高綜合經濟效益,促進養殖健康可持續發展。”連云區林業和海洋局局長劉從德說。
連云區還積極布局南極磷蝦開發,引進江蘇深藍遠洋漁業有限公司,依托全球領先的捕撈技術,將極地的資源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打造海上捕撈、冷藏運輸、精深加工、應用研發到銷售服務的南極磷蝦高值利用全產業鏈。
據統計,去年,連云區實現海洋漁業增加值18.66億元,較2020年增長154.6%,年均增速26.3%。
傳統海洋產業依托科技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新興產業更是努力開拓前沿技術和市場,搶抓布局、搶占先機。
在連云區的碼頭邊,操控人員按下按鍵,一艘藍白相間的無人船緩緩啟動,奔赴大海進行試驗。這艘近海巡邏艇M8,是連云港倉潮智繪科技有限公司的拳頭產品之一。
“這是業內首次將柔性船體設計放到中小型無人船上,我們自主設計、研發、測試,讓這款無人船能夠在8級風、4級浪下穩定作業,屬于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將算法、硬件統一集成,我們還將自主駕駛的關鍵技術——無人船動力學模型與深度算法結合,確保自主駕駛的精確性,預設規劃路線和實際航行路線誤差小于1米。”公司研發主管朱帥言語中滿是自豪。
在連云區,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涂光伏、3萬噸高性能碳纖維、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海洋生物醫藥等各類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依托龍頭,連云區正在打造海洋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基地。
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連云區全力提升科技服務、科創平臺建設、科技人才引育,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聚焦“南極磷蝦功能油脂與多糖高效提取技術研發”“綠鰭馬面鲀深遠海養殖新品系選育技術研發”等前沿領域,連云區按“競爭擇優”“揭榜掛帥”方式推薦省前沿技術研發計劃,近3年累計獲得國家和省市立項項目17個,獲財政扶持資金近1913萬元,獲省科學技術獎2項;按照“匹配精準化、選聘社會化、服務實效化”思路,為連云港盛洋水產育苗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精準匹配科技人才,今年新簽訂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合同122萬元,助力企業解決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等創新需求。
“我們將繼續加強與涉海高校合作,加快涉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加快突破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深遠海養殖、海水綜合利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海洋高新技術研發制高點。堅持引資引智,推動涉海高級人才、高端項目和優質企業加速集聚。”連云區科技局局長張體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