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5812-5/2013-00036 | 分 類 | 其他 / 通知 |
發布機構 | 連云區連島街道辦事處 | 發文日期 | 2013-03-20 |
標 題 | 連島街道辦事處關于印發《連云區連島街道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實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號 | 連街辦發〔2013〕38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
時 效 | 有效 |
連島街道辦事處關于印發《連云區連島街道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實施方案》的通知
連島街道辦事處關于印發《連云區連島街道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居,街道各相關部門,駐島單位:
為進一步落實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江蘇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全面貫徹實施《連云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提出的發展海島特色經濟,構建生態旅游強區的戰略,加快連島街道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建設進程,現將《連云區連島街道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連島街道辦事處
2013年3月20日
連云區連島街道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實施方案
為全面推進省級生態街道建設,著力發展綠色漁業,建設生態旅游,促進我街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穩步開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確保在2013年達成省級生態街道創建目標,結合連島街道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連島街道的生態環境狀況
連島為江蘇第一大海島,海岸線長17.66公里,礁石岸線8公里,面積7.6平方公里,沙灘總面積260畝,其中大沙灣150畝,蘇馬灣60畝,擁有6.7公里的全國最長攔海大堤。
連島氣候溫和,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達70%。一年中按照國家標準適宜游泳水溫達80天。連島屬由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性海洋氣候,瀕臨海州灣漁場,具有植物種類繁多、海產品豐富、海蝕地質獨特的資源優勢。
連島海島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利于漁業生產和旅游業發展。基本無工礦企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壓力較小。我街歷來極為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把環境保護工作列為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經濟發展環境,在全街環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諸如無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等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全力構建生態鄉鎮,穩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工作具有內在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指導思想、發展原則、條件分析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發展海濱特色經濟,構建生態旅游強區的戰略部署,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街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連島街道現有生態環境優勢,飲用水源保護區特定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效益經濟,全面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為實現把連島街道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街風文明、民主管理的社會主義新城鎮,通過對全街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規劃、綜合治理,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同步協調發展,實現宏觀效益、部門效益和生態環保效益的統一,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角度,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發展原則
(1)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科教為先,樹立新的發展觀,改變粗放的資源利用方式,推廣低能耗、集約型和循環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
(2)既要明確我街建設生態旅游街的中、長期目標,使之與全區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又要立足突出近期工作重點,加強綜合整治,優先抓好重點項目建設,解決當前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使生態環境在近期內能取得較明顯成效。
(3)因地制宜、整體推進的原則。在生態鄉鎮建設方案指導下,制定各村居、各部門、各重點領域具體實施方案,形成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的工作機制。各村居、有關部門所制定的目標要符合實際,工作重點要突出。
三、建設的有利條件
(1)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得天獨厚
連島街道地處江蘇山東兩省沿海交界處海域,為江蘇省第一大島,是江蘇省著名的旅游度假區。西南與新亞歐大陸橋東端的連云港港區隔海相望,全國最長的攔海大堤連接海島與陸地。海島距港區約 3 公里,處于亞歐大陸橋橋頭堡的前哨。
連島瀕臨海州灣漁場的優質基巖海岸,形成了連島植物種類繁多、海產品豐富、海蝕地質獨特的資源優勢。大自然千百年鐘靈毓秀,造化了連島山海相依、秀美迷人的海島風光。蘇馬灣金灘細膩,如玲瓏碧玉鑲嵌于蔥郁茂林之畔;大沙灣風和浪柔,是四海游客踏浪弄潮的海濱樂園;海濱棧道依海蜿蜒,是各地游人憑海臨風親水戲浪的怡情佳境。集青山、碧海、茂林、海蝕奇石、天然沙灘、海島漁村人文景觀于一體,是江蘇唯一的 AAAA 級海濱旅游景區,還以盛產海鮮著稱。得天獨厚的資源已使連島成為夏季避暑納涼、踏浪休閑娛樂、享受海鮮美味的旅游勝地。
(2)旅游經濟強勢發展,為生態鄉鎮創建奠定基礎
近年來,連島加大旅游開發力度,累計投入近 5 億元,完善了海島路、海韻廣場等旅游基礎設施和景區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游輪觀光、海濱休閑、海濱運動、森林游樂、度假療養、漁村風情等旅游服務項目, 承辦了連云港之夏、江蘇漁民文化節、國際風箏節和全運會海 上賽事、國際沙灘排球賽等大型活動。
依托稀缺性濱海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宗教文化資源、漁家風情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和通達的區位交通優勢,連島致力于開發濱海休閑帶、濱海生態游憩帶、漁家風情游樂區、內湖水上活動區、港灣風情度假區、特色文化度假區、自然生態保育區的兩帶五區總體布局,并布置漁村風情、生態人居、濱海度假、游艇俱樂部、水上運動、觀光游憩、主題酒店、綜合服務等多個功能板塊。同時,突出未來開發 4 大組團:即充分展示歐美海濱風情的東連島海島風情區、凸顯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水島傳統文化區、彰顯現代特色的白沙綜合娛樂區、體現和諧人文精神的西連島高檔居住區,旨在打造一個以休閑、文化、健康為主題的國際化濱海休閑旅游社區。2012年度,連島街道完成三產增加值5.1億元,接待游客245萬人次。
(3)領導高度重視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生態鄉鎮創建工作,編制《連島街道生態鄉鎮建設實施方案》,并納入全街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有關指標列入目標管理,并作為業績考評的重要依據,全街群眾的生態環境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對生態鄉鎮建設十分擁護。
三、創建省級生態鄉的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立足于現有生態環境和經濟基礎,經過全街人民的共同努力,把連島街道建成為生態效益型的省級生態街道,達到經濟較快發展、村街人居環境清潔舒適、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
二、階段目標
(1)啟動階段。全面啟動生態鄉鎮建設,著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產業,扎實推進以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為重點的生態工程建設。有效遏制環島路主干道兩側亂堆放垃圾、雜物、棄土的現象;有效治理各村居臟、亂、差現象;著力推進清潔能源建設,實現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抓好村莊環境整治提檔升級工作,為以點帶面推進生態鄉鎮建設奠定基礎,實現生態環境向生態良性循環過渡。
(2)推進階段。村居臟、亂、差問題基本解決,人居環境初步達到生態舒適的要求。生態鄉鎮建設全面推進,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農貿市場、衛生廁所建設與管理達到國家有關標準。
(3)提高階段。生態鄉鎮建設目標任務基本實現,全街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進入生態良性循環,基本實現生態鄉鎮新發展階段,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較高,生態文化廣泛普及,全民形成較強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成為全街人民的自覺行動。
四、各項技術指標完成目標
類別 |
序號 |
指標名稱 |
指標要求 |
指標完成情況 |
|
環 境 質 量 |
1 |
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 |
100 |
100 |
|
2 |
地表水環境質量 |
達到環境功能區域環境規劃要求,建成區內無黑臭溝河 |
達標 |
||
3 |
空氣環境質量 |
||||
4 |
聲環境質量 |
||||
環 境 污 染 防 治 |
5 |
建成區生活污水處理率(%) |
70 |
0 |
|
開展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比例(%) |
50 |
0 |
|||
6 |
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90 |
100 |
||
開展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
70 |
100 |
|||
7 |
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 |
100 |
– |
||
8 |
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 |
100 |
100 |
||
9 |
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 |
100 |
100 |
||
10 |
飲食業油煙達標排放率(%)* |
≥70 |
100 |
||
11 |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
≥90 |
– |
||
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散戶糞便收集、綜合利用率(%) |
≥50 |
– |
|||
12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
≥90,且禁燒區內無秸稈露天焚燒、拋河現象 |
– |
||
13 |
農用化肥施用強度(折純,公斤/公頃.年) |
﹤280 |
– |
||
農藥施用強度(折純,公斤/公頃.年) |
﹤3.5 |
– |
|||
生 態 保 護 與 建 設 |
14 |
建成區使用清潔能源的居民戶數比例(%) |
≥50 |
96 |
|
15 |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 |
≥8 |
18.2 |
||
16 |
主要道路綠化普及率(%) |
≥95 |
95 |
||
17 |
森林覆蓋率(%,高寒區或草原區考核林草覆蓋率)* |
山區、高寒區或草原區 |
≥75 |
90 |
|
丘陵區 |
≥45 |
– |
|||
平原區 |
≥15 |
– |
|||
18 |
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養殖)面積的比重(%) |
≥60 |
90 |
五、創建省級生態街道的任務和重點
生態鄉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根據《江蘇省省級生態街道考核指標》,結合連島街道現有生態環境現狀,圍繞即定的目標,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推進生態鄉鎮建設。
一、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
按照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以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為目標,突出資源節約、合理利用和保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形成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新格局。
(1)加快推進生態漁業發展
加快漁業結構調整,引導海洋捕撈向灘涂與海上養殖業轉型,推廣休閑觀光海釣、漁家風情游等三產旅游,發展生態型漁業。
(2)大力推行新能源建設
進一步普及煤氣、天然氣,提倡使用清潔燃氣,減少對森林植被的破壞。
(3)重點項目建設工程
1.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站
2.連島安置區小游園
3.連島安置區公廁
4.村莊環境整治提檔升級
5.生活垃圾收轉運體系升級改造
6.鄉鎮醫療廢水處理工程
7.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
8.海島生態治理項目
二、 構建良性循環的街村生態環境
(1)推進廁所改造,提高村居居民衛生條件。
廁所衛生條件的改善是提高村居衛生條件的一大舉措。我街推進改廁工作,普及農戶衛生廁所,完成公廁衛生無害化改造,旱改水沖式公廁,公廁布局合理,管理規范。
(2)加快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生活垃圾收轉運體系。
我街開展家園清潔活動,建立健全街、村兩級環衛工作隊伍,目前三村一居共配備街巷和公廁保潔員35人,年長效管理費用支出約為42萬元。配套保潔清掃車2輛,垃圾收運車2輛,加強維護大路口垃圾中轉站,保持其正常運轉。各村居建立垃圾集中清運點,對生活、生產垃圾集中外運至集鎮進行處理,確保日產日清。實現全街生活垃圾基本實現定點堆放、定時清運。動員社會力量齊抓共管,與居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促進轄區內環境衛生整潔有序。保證村居內、村居與環島路交界處等主支干道整潔,垃圾日產日清,村內背街小巷環境清潔。
三、加強村街兩源污染的綜合防治
(1)有效控制和削減中心街飯店、私人旅館、西連島沿岸海鮮船飯店的油煙排放量,抓好餐飲油煙的污染控制,積極改善民生。
(2)加強監控魚肥、蝦皮炸制、海鮮船飯店等海鮮加工后續污水無序排放,確保此類廢棄物需達標排放入海。
四、建立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建設有利于身心健康,資源節約利用,環境自然宜人,布局科學合理,凸顯山水特色的生態型街道,為所有居民提供方便、舒適、生態的聚居環境。
(1)加強村鎮規劃管理和基礎設施實施
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劃程序,負責組織編制街道總體規劃,堅持生態建設、經濟建設、城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的方針。充分利用現有自然景觀,將漁村傳統風貌與景區旅游建設相結合。進一步修編完善所在地小城鎮規劃,使住宅規劃設施和建設水平達到生態鄉鎮標準。同時,加快村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村街衛生公廁比例達90.9%以上,道路硬化率100%。
(2)開展生態村試點建設
街道辦事處開展生態村試點建設,推動以人為本理念,制定生態村建設規劃和標準,規劃社區的居住、生活服務、文化教育、環境綠化、公共基礎設施等進行綜合布局,科學安排。加強村居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村居內綠化、美化、凈化工作,組織開展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化、體育等活動,普及生態文化,提高社區成員對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擁有程度,增強社區自我服務意識。
五、建立和完善生態鄉鎮建設的決策管理機制
(1)組織協調機制
生態鄉鎮建設實施,以街道黨工委主要領導為總負責,建立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村居村主干參與的生態鄉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與不定期召開生態鄉鎮建設會議,統一協調行動,統籌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民主決策機制
依靠專家和社會各界力量對生態鄉鎮建設進行規劃,對重點項目進行深入評估,多方論證,積極鼓勵社會各方投資主體參與生態鄉鎮建設,形成政府、專家與社會互相配合,相互參與的民主決策機制。
(3)約束與激勵機制
按照生態鄉鎮建設實施方案,制定年度實施計劃,落實責任單位,強化各級各行狠抓生態鄉鎮建設的領導機制,列入各部門、各村居的責任目標,并作為評價考核領導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組織測評與考核。
(4)監督機制
發揮街道人大工委和村民代表的依法監督作用,把生態鄉鎮建設實施情況作為人大工委監督的重要內容,同時,發揮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群眾的輿論監督作用,形成社會相互監督機制。
六、創建省級生態街道的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建立組織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以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街道紀工委書記任副組長,抽調農經與農技服務中心、林場、安監所、文體廣電服務中心、城管辦、鄉鎮建設服務中心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各項工作實施過程中的決策指導、組織和協調。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員由專門人員和配備專職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組成,負責開展創建的日常事務工作,具體負責省級生態鄉建設規劃、技術指導和工程建設的監督、檢查和落實工作。
(2)實行建設目標責任制
按照街道辦事處部門職責,將指標分解到各部門及鄉各單位,使之明確目標。具體項目責任部門及任務分解如下:
生態辦:編制創建省級生態街道實施方案,實施工程項目建設宏觀監督管理。
鄉鎮建設服務中心:負責生態小城鎮規劃與管理,做好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農經(技)服務中心:負責生態漁業各項工作的具體計劃與實施,負責水流域治理。
林場:負責生態林業各項工作的具體計劃與實施,做好森林管護、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山體植被覆蓋度等生態綠化工作,推進環島路沿線及村居綠化密度等景觀綠化。
國土資源所:負責生態建設工程的土地保護和規劃使用。
城管辦:負責街村環境整治,規范垃圾收轉運機制,優化街村環境質量。
文體廣電服務中心:負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廢水有效處理,督促醫療垃圾規范保存并及時轉運,負責生態建設的宣傳發動。
二、加大監管力度
(1)清理修訂有關政策文件,抓緊清理街道辦事處現有與生態鄉鎮建設不相適應的政策文件。
(2)加大資源環境執法監督力度。配合上級各執法機構,對項目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法規實施情況進行執法檢查,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3)建立定期考核機制,明確各部門和各村居的責任。各部門和各村居要按照生態鄉鎮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實行年度考核,加強督查,狠抓落實。
(4)建立健全社會公眾參與生態鄉鎮建設的有效機制。開展生產、生活垃圾的定點分類堆放,節水減污,資源回收利用,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設立投訴電話,鼓勵廣大群眾檢舉各種違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及時報送和表彰生態鄉鎮建設的先進典型。公開揭露和批評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
三、多渠道多形式保證經費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街道財政及各村居要將生態鄉鎮建設資金列入本級預算,確保建設項目順利進行。
(2)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要把握和利用各種有利時機,積極爭取省、市、區資金支持。
(3)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鼓勵企業、公眾將資金投入到生態鄉鎮建設項目上,實行誰投資、誰獲利政策,擴大建設資金的來源。
四、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生態建設
(1)廣泛開展輿論宣傳。街道辦事處、各部門、各村居要加強生態鄉鎮建設的宣傳,使公眾懂得生態鄉鎮建設的意義,提高建設意識,積極參與建設。
(2)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通過簡報、宣傳標語等形式營造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增強廣大群眾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組織專題活動,在中小學校開展系列宣傳、實踐活動,通過舉行環保知識講座、征文比賽、知識競賽,讓學生學習掌握環保理論,參與環保宣傳教育。精心組織宣傳,開展一系列主體鮮明的宣傳教育活動,全社會動員,人人珍惜環境,關愛生命,維護生態。通過多方努力,加強全街廣大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