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5838-7/2017-00016 | 分 類 | 其他 / |
發布機構 | 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 | 發文日期 | 2017-05-29 |
標 題 | 關于連云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 | ||
文 號 | 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
時 效 | 有效 |
關于連云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
關于連云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
(在2017年5月26日區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次會議上)
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局長 惠康軍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員:
受連云區人民政府的委托,現將近年來連云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連云區紫菜產業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連云區瀕臨中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海洋資源優勢明顯,擁有海岸線長118.4千米,占全市海岸線總長度(205公里)的58%,有灘涂8.4萬畝,近海可養殖水域80萬畝,基巖海岸線44公里,是全省唯一的基巖海岸線和海珍品養殖基地。同時,連云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已形成連云港港為軸心的海運、航運、公路、鐵路立體交通網絡,大大節省了物流成本,為發展紫菜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產業提供了便利。
近年來,連云區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高度重視海水養殖及海產品深加工支柱產業的發展,先后投入3.5億元,建成了高公島好旺角海產品交易市場,以及全省最大的以紫菜加工為主導的海產品加工基地---板橋海洋食品加工園和鑫海紫菜加工園,為紫菜加工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大力推廣紫菜玻璃鋼插桿養殖新技術和翻板養殖新模式,鼓勵養殖戶向較深海域擴展養殖海區,多次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培訓講座。2008年7月,連云區成立紫菜協會,創立了全省最大的紫菜交易市場,加強了養殖與加工之間的聯系,提升了市場開拓能力和企業間凝聚力,為連云區乃至江蘇省紫菜生產和加工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由于政府支持及行會管理相結合,實現了連云區紫菜加工產業規?;?、集約化良性發展。目前,紫菜已成為連云區海洋漁業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擁有紫菜加工企業近百家,一次紫菜加工機約140臺,二次加工機20余臺套,涌現出了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擁有知名品牌的規模龍頭企業,成為全市紫菜新品種、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引進、推廣、轉化與應用的示范帶動源。2016年-2017年度紫菜生產周期,連云區紫菜實際養殖面積達15萬畝,全年鮮菜(水菜)產量約9.5萬噸,占全國條斑紫菜的80%以上(因南通、鹽城紫菜生產受馬尾藻影響,而大幅度減產)。本年度連云區紫菜交易所共完成五次入場紫菜交易,場內統計成交11.4億張,成交額7.88億元。目前,全區紫菜養殖戶700余戶,直接從業人口近6000人,超過2萬人以此為生計。
二、連云區紫菜產業規模化效應日趨凸顯
近年來連云區著眼長遠、立足現實、明確目標,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連云區紫菜養殖規模化得到不斷更新。條斑紫菜在分類學上屬紅藻門,原紅藻綱、紫菜屬,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種類,自然分布主要產于我國浙江的東海北部和黃、渤海沿岸,以及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沿岸。其人工栽培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我國。條斑紫菜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種海藻,其人工栽培的產值近30億美元,約占全世界人工栽培海藻的2/3。在我國其人工栽培則主要集中于我省的3個沿海城市,其產量約占全國條斑紫菜的90%以上。
連云港市紫菜養殖從最初的半浮式,發展出插桿式、反轉式、全浮流式、高腿式和三角架式等養殖方式,是我國紫菜養殖方式最為多樣性的地區,而這些方式主要集中在連云區。
連云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進行紫菜養殖,開始學習南通的經驗進行半浮式養殖,到1991年日資企業又帶來全浮流式養殖方式,1995年又參考日本的支柱式養殖發展出插桿式養殖,2010年后玻璃鋼插桿式養殖得到快速發展和普及,推廣玻璃鋼插桿30萬余根、翻板養殖3000余畝。拓展海域空間,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已經成為解決連云港市紫菜業發展困境的首要任務。
2、連云區紫菜養殖加工標準化建設得以提升。連云區萬畝紫菜養殖與加工標準化示范區,2009年獲得省級立項驗收批準,江蘇省地方標準《條斑紫菜半浮動筏式栽培技術規程》的頒布實施,紫菜分級標準制定,連云區紫菜行業協會的成立,規范了紫菜行業的標準化建設,提升了連云區紫菜養殖加工的品牌效應。全區紫菜養殖加工基地基本成形,建成了板橋海洋食品加工園和鑫海紫菜園,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實施紫菜插桿養殖和冷藏網技術推廣,使紫菜效益大幅度提高;鑫海紫菜工業園紫菜新品種技術推廣,區紫菜協會條斑紫菜遠海型栽培工程技術推廣,為連云區紫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目前,我區紫菜養殖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7%、30%,在業內享有全國紫菜第一區的美譽。
3、連云區紫菜產業鏈社會效益顯著。區政府加大了對紫菜產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關心支持連云區紫菜協會和紫菜交易所的發展,特別是對紫菜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和探索深海養殖新模式的推廣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出臺了《關于連云區養殖用海的管理意見》,規范了海域管理,加大了非法養殖的打擊力度維護了全區海上養殖秩序和海域使用人的合法利益。同時嚴格控制養殖規模,原則上禁止原養殖戶擴大養殖規模和新增加養殖戶。目前連云港紫菜一次、二次加工產品出口,提升連云港紫菜整體知名度,促進了全區海洋漁業經濟的發展,紫菜養殖戶達700余戶,直接從業人口近6000人,帶動2萬余人從漁興業。
三、紫菜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區紫菜產業整體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嚴峻現實問題的考驗,制約著產業整體的健康有序發展。主要表現為:
一是育苗產業面積逐年縮減、技術水平較低。受土地、用水、配套設施等因素限制,近年來我區紫菜育苗面積不斷縮減,截至2016年,全區紫菜育苗面積不足4萬平方米,而2016年-2017年養殖周期,全區紫菜實際養殖面積近15萬畝,按照比例換算,應至少配備15萬平方米的育苗面積。我區紫菜育苗生產多數為低技術含量的作坊工藝,零散分布于各個加工企業,無法形成規?;凸S化發展模式,導致苗種的產量和質量缺乏有效保障。
二是紫菜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集中表現在紫菜和海水育苗產業。紫菜產業面臨諸多瓶頸,首先,沿海工業企業的污染制約了紫菜業產量與質量的提高,影響了紫菜產業的良性發展;第二,國內外銷售渠道不暢,影響了紫菜市場的良性發展;第三,紫菜種質控制不嚴,造成紫菜品質下降;第四,加工企業管理體系落后,造成紫菜品質不高;第五,紫菜養殖技術、市場開發與加工企業的發展不相適應;第六,港口、海濱新城等重點項目的建設,致使原有的紫菜養殖空間越來越小,面臨向外海拓展的趨勢。海水育苗業滯后影響紫菜產業的發展。
三是養殖環節規范性、科學性不足。受傳統養殖海區被占用、養殖器材更新改造及近年來市場行情推動的影響,全區紫菜養殖向外海轉移且面積逐年顯著增加(2005年僅2.6萬畝,2010年達9.2萬畝,2015年12萬畝,2016年15萬畝),受利益的驅動,我區非法養殖和養殖密度過大等不規范養殖現象凸顯。從事紫菜養殖漁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靠天吃飯思想依然嚴重,致使紫菜養殖技術停滯不前、養殖環節質量控制不嚴、酸處理及施肥等違規養殖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制約了養殖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四是加工產業缺乏整體競爭力和品牌意識。由于歷史原因和整體規劃不足,各紫菜加工企業依托于養殖基地分散分布、各自為政,逐步形成了我區零散的紫菜加工企業分布格局,既不符合土地集約使用原則,又造成污水排放不達標,與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相悖,也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導致產業整體缺乏競爭力。我區紫菜加工企業重數量、輕質量,質量意識淡薄,品牌意識缺乏,管理方式落后,大多數企業是粗放式加工,二次加工等深加工能力較差,致使產品附加值低,影響整個紫菜產業鏈的發展。
五是市場知名度不高,缺少統一的質量標準和品牌標志。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連云港紫菜品優質的質好,也吸引了眾多外地企業,紛紛前來收購一次性紫菜進行加工出口國外。但紫菜作為食品,其產品質量標準正處于完善階段,因此質量的好壞缺少官方明確的統一的質量分級指標來衡量。由于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又沒有形成品牌標志,我區紫菜市場認同度受到影響,各企業生產的紫菜產品均是好質量賣不出好價錢。本地紫菜企業大多生產一次紫菜,轉由國外客戶訂購、貼牌,始終處于產業鏈的低級階段。加之紫菜企業品牌意識普遍不強,廣告投入不足,紫菜行業缺乏整體策劃、包裝和推介,造成連云港紫菜在零售消費品市場上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影響。
四、紫菜產業發展下步打算
1、建設標準化紫菜育苗基地,逐步實現苗種品系優化。通過引進紫菜新品種、育苗新技術、規范育苗生產流程、加強育苗生產監管及指導力度,逐步推進紫菜育苗產量及質量實現質的提升。積極引進和推廣冷藏網、水車式育苗等育苗新技術,提升育苗技術含量和科技水平。定期不定期深入一線檢查生產環節用藥及規范化操作,對育苗生產全過程進行監管和技術指導;建設標準化育苗基地,整合全區育苗企業,實現規?;⒐S化生產,努力提升全區育苗產業化水平。
2、合理規劃養殖區域,推進紫菜養殖業規范科學發展。依據《連云區十三五水域灘涂養殖規劃(2016-2020年)》,對全區紫菜養殖海區進行合理規劃、總體把關、科學布局,劃定合適恰當的紫菜養殖海域和養殖面積,鼓勵紫菜養殖逐步向更深海域轉移,以支持連云區重點工程建設。通過科學引導、技術推廣等措施,逐步降低單位發證面積及紫菜養殖密度,同時加強養殖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養殖漁民科學養殖、規范養殖。
3、加快推進紫菜加工園區建設,實施紫菜產業品牌戰略。針對全區紫菜產業小、散、亂的狀況,堅持集約集聚發展的思路,以高公島紫菜小鎮和連云開發區紫菜產業園為載體,按照統一的標準廠房、統一的集中供熱、統一的污水處理的三統一的要求,建設紫菜博物館、紫菜加工園、紫菜美食街、紫菜物流園、紫菜交易中心等,逐步將全區的紫菜加工廠搬遷集中至高公島紫菜小鎮和連云開發區紫菜產業園內,形成集研發、育苗、加工、交易、展示、美食休閑一體的特色產業小鎮。推動全區紫菜產業整合,加強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創建無公害加工品牌,打造全區統一的紫菜品牌,做大做強做優紫菜品牌。針對條斑紫菜養殖半年閑的實際情況,引導漁民發展壇紫菜養殖,并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聽取專家學者的建議,實行科學輪養,合理控制壇紫菜養殖面積,避免因海水營養淡化而影響紫菜質量和產量。針對無證非法養殖等違規現象,組織漁政等海上執法力量開展專項巡查,嚴厲打擊無證養殖現象。
4、發揮連云港紫菜地理標志商標的引領優勢,規范紫菜交易。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紫菜消費量的增長,我市沿海開始大規模養殖紫菜,所產紫菜質量好、口味佳,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迅速打開了國內外消費市場。但由于紫菜生產、加工企業各自分散經營,紫菜產品缺乏統一、鮮明的商標品牌,至今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富有競爭力的地理標志商標,致使紫菜產品知名度不高,附加值較低,紫菜產業未能真正做大、做強。為了切實增強連云港紫菜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實現這一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開發連云港紫菜地理標志商標已刻不容緩。目前迫切需要實施品牌戰略,通過連云港紫菜地理標志商標的使用,統一紫菜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技術指標,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促進紫菜產業做優、做大、做強。
5、集聚紫菜產業資源,推進產業化經營。形成適度產業規模是實施連云港紫菜品牌戰略的重要途徑,要改變當前連云港紫菜產業企業規模過小、個體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現狀,產業化經營是現實的選擇。要根據紫菜的市場需求和我區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優質紫菜生產加工為核心,以 公司+基地+專業市場為主要組織形式,實現產業資源的有效集聚,理順產業關系,保證整個產業鏈條的運行效率,達到產業集群功能整體優化的目標。
6、大力開拓國內市場,提高產品內銷份額。目前連云港紫菜90%以上外銷,這表明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但同時也反映出國內市場開發的力度有待加強。據統計,我國目前紫菜的人均年消費量在1張左右,而日韓的人均年消費量在100張左右。紫菜產品的國內消費市場目前處于開發期,市場開發的成本和阻力都比較大,這也是紫菜企業目前不重視國內市場的主要原因。但今后國內紫菜消費市場巨大的開發空間和挖掘潛力不容忽視,加大連云港紫菜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建設,推動連云港紫菜產品走進超市、走進尋常百姓家,率先得到消費者認可,擴大紫菜內銷份額,在下一輪國內市場競爭中搶得先機。同時有助于集中研發力量,開發國內消費人群的消費產品,降低重復投入,節約成本、提高效益,使我區紫菜產業在國內市場上實現做大做強做優。